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武珞动态

相约星期二|当仁不让

2022-07-23 13:25 来源: 湖北武珞律师事务所

本周相约星期二的主题词是“当仁不让”,这是郭倍倍老师上周五就已发布在活动海报中的,然而本周一晚上一直没等到历来由郭倍倍老师发起的参加者接龙,加之看见郭倍倍老师朋友圈的返乡途中照片加“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诗句文案,我小小虚惊,以为这个主题要相约下周二了……但又抱着希望,如果郭倍倍老师是在探家返汉途中呢?也许还赶得上海报中相约的日子?周二凌晨零点刚过,群里跳出了郭倍倍老师发起的接龙,太好啦,郭倍倍老师当仁不让!

这晚的武珞茶室别有一番恬然,一直就是三五人在座,实际参与夜聊人数却并不少,有提前离席的田震烁和高颖莉,有姗姗来迟的郭川阳博士,有飘然而过的姚卓,有去而复返的我,有走完全程的郭振,有“别以为我不在我一直都在还可能随时冒出来”的李少波老师,当然,还有稳坐茶席之首当仁不让的郭倍倍老师。


聆听了郭倍倍老师与田震烁团队对举办张明楷论文研讨会的复盘,我感到这支全部由本科生组成的团队有股“英雄出少年”的气魄,敢挑战、有追求、肯担当,面对困难任务当仁不让,使我感佩。我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田震烁们有同感,当出现一件恰好是自己有能力又有意愿去做的事情时,会体验到这个“当仁不让时刻”,伸手便揭了这英雄帖,面前展开一条大道,不论坎坷与否,只管奔赴。“当仁”应当如何认定,标准因人而异,我们会在自己觉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让”不仅意味着没有犹豫瞻顾地拿下机会,更意味着拿下之后的involved的状态,深度卷入,尽己所能,必定有所付出,肯为一切兜底。

然而,郭倍倍老师和我由衷的赞赏可能未必安慰到了田震烁,她遗憾于活动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良好效果,对此我有同为完美主义者的共情。必须承认,完美主义是一柄双刃剑,积极面是能出好活儿、能精益求精,消极面则是其高标准可能带来的自我攻击以及难以开启行动,进而成为拖延的心理动因之一。

郭倍倍老师启发田震烁分析活动未达到自己期待的各方面原因,并给我们讲了“半途而废”与“中道而废”两个词的辨析。“半途而废”一词在日常使用中渐渐获得了贬义,而追溯它的渊源“中道而废”一词却不乏积极,如果真正“力不足”,走到半道才会走不动,如此看来,能开始走就已经比以能力不足为借口无法启动要好,而能去做并完成就更优秀了,而且这正表明在能力上是可以胜任的。


郭倍倍老师说,面对一个事件,围观者、辅助者、主导者其各自的“当仁不让度”是不同的。鉴于“当仁不让”一词中的“仁”意指“该做的事”,我代入上述三种角色体会之后感到:作为围观者,该做的事是不破坏规则;作为辅助者,该做的事是依规则行事;作为主导者,该做的事是守护规则不被践踏。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我多半会主动走入辅助者角色,但有时候我别无选择必须做主导者,例如担任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这时候,我所理解的“当仁不让”是这样的:首先,制定和完善规则,不断提升其合理性;其次,对可能受规则影响者充分告知,获得其知情同意;再次,在发生关于规则适用的争议时,不论是下场辩论还是仅仅坚定地在场,与规则同在,都是一种守护。

武汉格鲁伯实验学校法务郭振谈到,自己在工作中正在辅助者和主导者两个角色之间纠结徘徊,感到很多事可以做、应该做,也为如何去做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这是主导者的使命感,但在与各部门沟通中又感到难以推进,这是辅助者的为难。他提到,“当仁不让”的前提在于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是足够对的。这种“对”,既有主观要求,也有客观要求。主观要求在于“千金难买我乐意”,这种乐意不是偏激,而是一种基于足够阅历与思考之后的豁达与自信,一种对压抑现状不满后对自由的追求。客观要求在于这种“对”要符合基本的公序良俗,要满足“更新”的历史规律。他从事公司法务工作之后,一直想要推动公司的合规管理,但由内部开始的合规管理的推进需要涉及到大量的沟通、成本与不可避免的阵痛。

我也分享了自己类似的职场时刻。最后我俩达成共识认为,“当仁不让”还需plus时间,也就是说,做善于等待的辅助者,需求一旦出现,就成为有备而来的辅助者,必将不辱使命。郭振补充道,求仁得仁往往是相似的,“中道而废”却有一万种原因。“中道而废”是一种选择,是“求仁”的一个中点或是终点而非起点,可能是无力继续,可能是在卧薪尝胆等待合适的时机,也可能是在“当仁不让”的同时收获了许多,更加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像倍倍老师的第133篇推文《二战未成,回望来时路》里吴同学提到的“只要不执拗于人生里的顺序,似乎一切也会变得开阔不少”,这或许也是另一种“当仁不让”。

郭倍倍老师听罢拊掌出金句:“当仁不让,除了时间。”并索引至汉儒董子所言“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另一版本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月未中天夜未央,武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郭川阳博士翩然而至,加入了群聊,与郭倍倍老师聊起返乡情状。郭倍倍老师一番讲述,如日知食堂公众号《求仁得仁》一文(堪为本次夜聊前传)所录,由发小抑郁症服药减量的好消息说开去,我们的话题来到了身心健康上。

我感到,面对身体或心理困境,自我效能感与习得性无助位于光谱的两端,中间是长长的过渡带,在这里,意志力和信念感大有可为。疾病与健康这个问题,与药医相关但不能完全依赖其上,归根结底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当仁不让”在患者的主体性上得到了彰显。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咨询流派之一,它相信人可以成为他自己,即便他当下正困于挫折;它的工作方法是为遭遇心理困境的来访者提供“无条件接纳”的社会支持系统,接纳他暂时缺乏足够的力量,陪伴他与疾病共存的时间,引导来访者对阻抗、防御、移情、投射等保持觉察,围绕它们工作,与它们对话并从中获得启发,而来访者自身的成长是他自己的课题,他当仁不让。

郭川阳博士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把话题带到了当仁不让与领导力上。诚然,当仁不让是一种领导力。郭倍倍老师和郭川阳博士共同梳理了如何培养少年、青年的领导力的心法:发掘心理动机,搭建表达自我或展现能力的平台,使其收获正向反馈,进而能在激励中主动挑战。我赞同并和郭倍倍老师一致认为,同时应当对培养对象保持倾听,特别是了解他在那些“当仁”而“让”的挫折情境中有何体验,这是对其成长的一种有力的社会支持。


我一拍脑门为大家补充了一款“被当仁不让”:成为leader只是因为所有人都后退了一步而“我”没来得及退,奉献了当晚的一个笑点。虽然但是,领导力不问出处,在一地鸡毛的协作中、在无尽崩溃的沟通中、在被甩锅也无处可退中,领导力仍然会点滴增长起来。

经过与大家探讨,我尝试梳理了领导力成长的正向循环:抓住“当仁不让时刻”——依靠自身意志力和社会支持系统捱过挑战情境——自我评价上升带来高自尊水平(即对自己感到满意)——面对下一次出舒适圈情境时有高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可以)。附加生产意志力资源的渠道:体验音体美劳、读书、行路、阅人、历事、炼心……再附加:生产意志力资源要注意避免自我剥夺,试着接纳自己的不愉快、疼痛、拖延、摆烂,坚持做自我关怀的生活小事,避免对意志力资源的涸泽而渔。

室内茶香犹氤氲,窗外灯火渐阑珊,李少波老师从隔壁办公室书山字海的博士论文撰写中浮出水面,踱到茶室品鉴上新零食的“武珞甄选”,顺势加入了群聊。此时在座五人有四人是中南政法校友,不免将大学生活和母校记忆愉快地核对一番。

抚今追昔,郭川阳博士感慨自己的变化,现在对事件的情感反应相比当年小了不少。这让郭倍倍老师想到了另一个“仁”字辈成语——“麻木不仁”。我们显然不是在贬义上谈论它,经它牵引,我们的话题来到了应激事件与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上。在我看来,情感存在但其反应阈值变小了,就好比可以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用了简易程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应对压力情境,情感隔离是我们的心理保护机制,可以避免共情、善感等带来的情绪过载;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可控即所谓的“无常”,变得拥有钝感力能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注意到这种变化时,如果可以觉察并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会发现这变化有它的来处。李少波老师共情了郭川阳博士的论文写作压力,并热情邀请他参与我所将于八月底举办的以艺术陶冶身心的分享活动,我们都很期待。


午夜将至,“当仁不让”话题却如多点触发之势停不下来,终于,我们在星期三零点到来前结束了今日份相约。

此次夜聊,我收获良多,尤其是对于“力不足者,中道而废”的理解。回头将这句话单拎出来再体会,我觉出一种悲壮的况味:哪怕是死,也要死在追寻的路上,倒在中道的身影,好过可耻且没用的逃避,也好过怕累怕疼就轻易放过自己的懦弱。在挑战情境下拒绝自我打折,是对自己有所交代的当仁不让,比如田震烁团队为办好读论文活动付出巨大努力,比如郭倍倍老师、我、郭川阳博士、李少波老师曾死磕或正在死磕博士论文的心路历程…… 即便中道力竭,也已有闻道之乐,壮志得酬,夕死可矣。何时是“当仁”之时,判断标准就是每个人内心的那个道,将“不让”一以贯之,必定会让自己有所得,而无关外部评价。行文至此我必须要说,本文得以写就,全赖郭倍倍老师对我的激发和启迪,未尽之处还有更多精彩,故附上关于上面这个点与郭倍倍老师的对话,不敢私藏,以飨读者:

“即使被人看做是丧家犬也会继续坚定前行。”

“对,我心有光明大道。”

“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个空原该是一种正向情绪体验。”

“这个空,是缘起性空,并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人怜我太狼狈,我笑他人不自在。”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相约星期二是个怎样的夜晚呢?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夜晚,当我们走进茶室坐下的时候,全然不知当晚撒下的话语的网将挂着怎样的渔获。但我们知道,灵感或火花或妙想或巧思或别的什么东西,会在它愿意的某个时刻,随风入夜,来到我们中间,而我们只需打开门,点亮灯,等风来,便好。


文字|陈佳

编辑|邓培

审核|姚飞